佛堂简介
您的位置 :首页>>佛堂新闻
走近国宝贝叶经,探知神奇的制作过程
2023-11-27

文字是文化的载体,而书籍又是文字的载体,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来了,在千年以前没有纸张的时候,人们是如何记录文字的呢?也许很多读者会说用竹简,或者甲骨,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样东西,那就是贝叶,而用它记录经文的贝叶经,现在已经成了国宝,被誉为是经史界的“熊猫”,但关于它的制造过程,却鲜有人知。

“贝叶经”,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有关佛教经文的贝叶,而贝叶就是多罗树的叶子,我们现在常用它来制造蒲扇和屋顶。但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,造纸术还没有发明,所以当时的僧侣就用它来抄写经文,传递佛教的文化和思想。其内容之丰富,不亚于在安阳殷墟发现的那几十万块甲骨。

目前,我国现存的贝叶经,都集中在藏区,其中大多为梵文,巴利文和藏文刻写,所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,而且很多都还是海内孤本。经过专家们数十年的深入研究,一共整理出贝叶经6万多叶,而且还保存完好,文字也清晰可读,关于它的制造过程,真的是鲜为人知,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!


第一步:煮叶。

到了秋季,刻经人将成熟的贝叶从树上(8年以上的多罗树)砍下来,并切割整齐,按照5片为一组叠在一起捆扎。然后再放入锅中加水煮沸,并持续6-8个小时,直到贝叶呈现出淡绿色,并微微泛白,就可以出锅了。另外,为了使贝叶脱皮软化,还需要在沸水中加入酸性物质,如柠檬等。最后,将煮好的贝叶放入清水中搓洗干净,再沥干水放入阴凉处晾干,尽量避免阳光的直射,几日后,可以刻字的贝叶就成了。


第二步:制匣。

刻写经文的贝叶,就像我们现在装订的书籍一样,都有一定的大小规范,而这个规范就是“制匣”,所以就要用到特制的木匣,长约36厘米,宽约12厘米,而且在它两头约15厘米的地方有孔。接着,按照500片为一匣,将晾干的贝叶竖着塞入木匣,并用绳子勒紧。另外,还需要从木匣的孔中,将一匣贝叶刺穿,再用绳子串联起来。最后,将它用刀修理整齐,然后再打上墨线就能正常使用了。


第三步:刻写。

刻写要用到铁簪子,而且在刻写的时候,即不能用力过度,不然就造成贝叶破损,也不能用力过轻,否则就痕迹不清,难以识读,所以,这可是个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活儿。接下来,将刻写好经文的贝叶,用墨水(油灯烟/锅底灰+肉桂油调制的)上色,即将墨水涂满贝叶,等10分钟左右,再将墨水用湿抹布擦掉,而经文上的墨水就擦不掉了。通过现存的贝叶经可知,每叶上可以刻7-8行(竖行)文字。


如今,这些千年以前贝叶经,不仅携带了海量的信息,而且也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。想一想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却制造出了能保存千年的贝叶经,这背后不仅仅是工艺的问题,也许是因为工匠们都有一颗虔诚的心,敬畏神明,敬畏生命。


  • 江苏三笑堂私人佛堂   三笑堂开堂宗主 宋益民-衍民居士
  • 电话:0510-83111111
  • 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钱胡路1333号
Copyright©2018 江苏三笑堂私人佛堂   三笑堂开堂宗主 宋益民-衍民居士 备案号:苏ICP备2024135805号-1 苏公网安备32021302002494号 网站建设:众鼎合联
关注三笑佛堂